聚焦2016年醫改四大看點
2016年醫改要進一步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增強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強化改革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進一步提高改革行動能力,推進政策落實。
《工作任務》提出2016年的重點任務主要有:
一是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擴大到200個。鞏固完善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同步推進公立中醫醫院綜合改革。
二是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三是鞏固完善全民醫保體系。推進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籌資和保障水平調整機制,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到2017年,基本實現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推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鞏固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大病保險政策對包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五保供養對象和低保對象等在內的城鄉貧困人口傾斜。
四是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構建藥品生產流通新秩序,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
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醫改,今年將出臺哪些“真刀實槍”的措施,解決哪些看病就醫難題?
買藥:藥價能不能降?
出廠價20多元一盒的藥品,醫院售價達180多元。類似藥品價格虛高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業內人士指出,90%以上的藥品都有降價空間。價格在藥品流通環節中層層提高,導致患者花費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才能從醫院拿到藥。
針對這些現象,2016年醫改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建立藥品出廠價格信息可追溯機制,推行從生產到流通和從流通到醫療機構各開一次發票的“兩票制”,壓縮中間環節,降低虛高價格。患者可自主選擇在醫院門診藥房或憑處方到低售藥店購藥。
求醫:啥時能擁有家庭醫生?
55歲的張路巧是江蘇大豐市斗龍港村居民。作為留守老人,兩年前查出宮頸后,她本想放棄治療,當地村醫得知后,幫她聯系上級醫院并陪著她做手術,現在恢復得不錯。去年,她還與村醫簽約“醫療服務包”,現在每個月可以接受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檢查,家庭醫生還會針對她的健康狀況定期回訪。
這樣的家庭醫生,今年將走進更多家庭。2016年,分級診療將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試點,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到2016年底,城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15%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為增強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今年還將試點放開公立醫院在職或退休主治以上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
看病:以藥補醫怎么破?
公立醫院檢查多、藥費貴,是百姓看病頭疼的問題,也是公立醫院改革著力解決的難點。目前,我國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為100個。以北京為例,北京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5家公立醫院試點醫藥分開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同時設立醫事服務費,由醫保實時補償。截至2015年10月,門診患者的次均醫療費減少54元,次均藥費減少83元,住院患者例均醫療費減少1706元。
今年,公立醫院改革還將進一步推開,新增100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新增試點城市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此外,還將推動10所國家衛生計生委委屬委管醫院納入屬地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研究推動軍隊醫院、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參與改革。
報銷:異地看病可否不用回老家報銷?
在長沙工作的張大爺退休后回武漢與兒子一起生活。但他的醫保關系在長沙,看病得先自己墊付醫藥費,出院后再把發票等寄回老家報銷,費時又費力。和張大爺一樣,不能報銷或者報銷比例低,墊付時間長,一次次跑腿,手續麻煩,成為有異地醫保報銷需求的人們經常遇到的難題。
2016醫改重點工作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建立完善異地就醫結算平臺,逐步與各省份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實現對接,基本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到2017年,基本實現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負擔。
